近日,一位30岁男性因发热、黄疸、肝功能异常就诊于我院综合内科,入院时转氨酶达1600 U/L,追溯病史发现曾在近半年食用过生腌海鲜,经详细检查,最终确诊为戊型肝炎,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出院。随着生腌美食在网络走红,类似病例在消化科门诊并不少见。这种通过"舌尖上的美味"传播的病毒性肝炎,正在威胁着都市人的健康。
据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冯敏坚分享,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。所谓的嗜肝病毒是一类以肝脏为主要贮存和复制场所,并可导致肝脏炎症的病毒,通俗点说,就是专门在肝脏破坏的病毒,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型。
与大众熟知的乙肝病毒不同,戊肝病毒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,感染后潜伏期2-10周不等。全球每年约2000万人感染戊肝,导致300万例临床病例,在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。病毒主要攻击肝细胞,造成肝损伤,表现为急性肝炎症状,典型病程包括黄疸前期(发热、乏力)、黄疸期(尿黄、皮肤黄染)和恢复期,多数患者4-6周自愈。但孕妇感染病死率可达20%,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肝衰竭。
因此,冯主任提醒,生腌海鲜的制作过程难以达到彻底灭菌,近海捕捞的贝类、虾蟹等可能携带戊肝病毒。醉蟹、血蚶等传统美食,若原料来自被污水污染的水域,更易成为病毒载体。
预防戊肝要牢记三大原则:食材煮熟、刀具案板生熟分开、处理食材后手部彻底清洁。在外就餐时,选择持有"生食类食品制售"许可证的餐厅。对于高风险人群(畜牧养殖者、疫区旅行者、孕妇、慢性肝病患者、老年人)可接种重组戊肝疫苗,该疫苗4.5年后仍有超过85%的保护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