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》有关规定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家疾控局、全国总工会联合组织对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。调整后的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》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。其中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,其中一个是在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,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(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、医疗卫生人员、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)。
这些英勇的战士们,在保护我们的同时,也可能面临着一种特殊的职业病——创伤后应激障碍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。
据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快速抗抑郁中心王长奇主任医师分享,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,由突发性灾难事件或自然灾害等强烈的精神应激引起。患者可能会反复回忆起创伤性事件,如不断做噩梦、闪现痛苦记忆;对类似场景过度警觉,易受惊吓;还会刻意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事物,甚至变得麻木不仁。
他指出,应急救援人员经常面对生死瞬间,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。他们目睹灾难现场的惨状,如受伤者的痛苦、建筑物的倒塌等,这些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,容易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。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下,缺乏足够的休息和心理调适时间,增加了患病的风险。此外,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往往集中在英勇事迹上,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创伤,使得问题更加隐蔽。如出现以下症状,表明可能患有PTSD:
1. 反复回忆:不受控制地回想创伤事件,包括闪回和噩梦,仿佛创伤再次发生。
2. 高度警觉:容易紧张、焦虑,对小事反应过度,难以放松。
3. 回避行为:尽量避免提及或参与和创伤相关的活动,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。
4. 情绪麻木:情感表达受限,对未来缺乏期待,感到孤立无援。
5. 生理反应:失眠、心悸、头痛等身体不适,但医学检查无异常。
他建议,用人单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预防职业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:一是及时开展心理教育与培训:对高风险职业人群进行心理教育,帮助他们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应对方法,提高心理韧性;二是提供心理支持与干预:在重大事件发生后,及时组织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,为员工提供一对一或团体心理辅导;三是建立心理评估机制:定期对高风险职业人群进行心理评估,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,并提供必要的干预;四是营造支持性工作氛围:增强团队凝聚力,通过团队建设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团队的支持。同时,给予经历过创伤事件的员工灵活的工作安排,减轻其工作压力。
他分享,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,但它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。他呼吁,全社会应向应急救援群体投去更多关注,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,帮助他们走出阴影,重拾生活的阳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