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心理门诊来了这样一位患者:一个14岁的初二女孩小A,来门诊就诊期间总是戴着帽子和口罩,于筝副主任医师从未见过她的长相。据女孩和她母亲说,小A休学在家已经9个月,这9个月里她一直不出门,如果一定要出门,必须用帽子口罩全副武装,并且火速出去,火速回来。她没有办法进行日常社交活动,更没有办法应对人际交往。就算在家里,她的交际圈也只有她的妈妈和弟弟。
于筝副主任医师意识到小A是“茧居族”,即持续半年不出门,像“茧”一样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,逃避参加社会活动(包括上学、就业、家庭之外的交际等),只待在自己家里,甚至仅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的人。这是一群对环境缺乏基本安全感、稳定感的人,其心理要么还不够成熟,要么退行,没办法去面对外部挑战。
有调查研究显示,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10—39岁人群中回避社会接触的“茧居族”占6.6%。聚集在豆瓣“家里蹲自救同盟”、百度“家里蹲”贴吧等网络群组中的“茧居族”已达90万人。考虑到“家丑不外扬”,和存在更严重、甚至不会自救的“茧居族”,中国实际茧居人群数量可能超过百万。进入茧居状态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:口头表达厌学;勉强继续上学一段时间后,出现头疼、肚子疼、一到学校就拉肚子、冒冷汗等躯体症状;再后来,采取不合作、拖延、攻击、自我伤害等方式;最后行为退缩,日夜颠倒,回避家人,足不出户。
假如孩子变成茧居族了怎么办呢?于筝主任针对孩子和父母都给出了专业建议:对孩子来说,需要改善认知,学会应对困难和压力,并看到事情的多种可能性,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;对家长来说,要和茧居者好好相处,及时带孩子就诊,家庭治疗、团体心理治疗等都非常必要。在专业心理团队的支持下,茧居者和家庭才有机会破茧成蝶,重见光明,再次点亮生命的热情。